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(diào):“一個優(yōu)秀的教師,既要精于授業(yè)解惑,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”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科技如何進步,方法手段如何先進,作為教師,研究教學理論、構建教學模式、革新教學方法的使命只會增強,不會減弱。無論是線上教學、線下教學,還是混合式教學,課堂教學都是基礎。湖南工業(yè)大學副校長王利華曾總結,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第一關口,人才培養(yǎng)的第一陣地,學風建設的第一源頭,資源配置的第一導向,改革創(chuàng)新的第一平臺,破解困境的第一抓手。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:高教大計、本科為本,本科不牢、地動山搖。課堂作為本科教育的第一戰(zhàn)線,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。本文依據(jù)三十多年教學的體會,感悟到課堂教學要強化思想性、把握教學的本質;運用藝術性、增加教學的粘性;關注適應性、注重教學的效果。
強化思想性,把握教學的本質
課堂教學,不僅要傳授必要的專業(yè)知識,更重要的要培養(yǎng)思維能力,錘煉必要品質??萍歼M步日新月異,經(jīng)過歲月的洗禮,知識會更新迭代,甚至會被推翻淘汰,但知識學習過程中汲取的思維品質永遠不會過時,會受用終生。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,在學校學到的真正知識,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忘掉以后所剩下的東西。我想這大抵就是思維能力和專業(yè)方法,也可能包括最基本的核心概念。 ????
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學生以下幾種思維能力:一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歸納思維,敘事時從特殊到一般,概念引入時,多從實例入手。通過三兩個事例歸納總結出一般概念或一般規(guī)律。雖然歸納思維未必科學,畢竟歷史上曾經(jīng)出現(xiàn)過黑天鵝現(xiàn)象,但歸納思維卻是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思維方法。二是培養(yǎng)猜想思維,讓學生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。授課時,從具體到抽象,對原理先猜測,再分析,最后再證明。三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升維思維。比如講解距離公式時,可以從一維、二維、三維的距離公式推廣到多維空間。講解多重積分的概念時,可以從定積分的積分區(qū)間推廣到積分區(qū)域為平面區(qū)域、空間區(qū)域等情況。四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逆向思維,即從最終結果到個中原因的逆向命題,對任何知識都可以問一句“反過來是否成立呢?”。五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發(fā)散思維,可以借鑒概念扇的方法,也可以利用上堆下切法,上堆找意義,下切具體化,平行增選擇。即做任何事,不拘泥于一種選擇,而是首先找到的他的意義目的,然后拓展實現(xiàn)這個目的的方法途徑。
關于培養(yǎng)學生的思維能力,不必刻意求之,只要在設計時始終關注,實施時畫龍點睛,就可以達到讓學生受益終身的效果。
以線性代數(shù)課程中“求解逆矩陣的初等變換法”一節(jié)為例。在大多數(shù)的常規(guī)教學實例中,教師總是根據(jù)教材先復習或講解初等變換及逆矩陣的概念,然后提出定理并證明,最后給出具體例子,讓學生通過定理計算題目。但這種教學方法,學生不知道定義是怎么來的、不知道定理有何作用、不知道為什么選用初等變換法,雖然能夠利用初等變換法解決一般的逆矩陣問題,但只能做到照貓畫虎,不懂原理和脈絡。
我的做法是課前要求學生利用伴隨矩陣求矩陣的逆矩陣,引導學生發(fā)現(xiàn)這一過程相當于求解矩陣方程。但這種方法計算量大,而且不利于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,從而制造認知沖突。接著提出引例:用初等行變換將變成的形式,并計算,發(fā)現(xiàn)就是。也就是說對實施初等行變換,當變成時,就變成了。然后通過=進行分析推導,確認方法的科學性。然后再把結論由推廣到。最后進行課堂練習,課后引導學生思考:(1)能否用初等列變換求矩陣的逆;(2) 如何求解;(3)還有沒有其他辦法?
當然,“教學無定法,適合為最佳;思維是根本,要把潛力挖”。
運用藝術性,增加教學的粘性
增加粘性,主要包括了解學生的需求,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;簡化知識結構,精巧設計過渡;科學運用語言,注重學生的感受。
一是了解需求,解答疑惑。比如在緒論課中要使學生佩服老師的人品、才氣,從而喜歡老師的個性特質和教學風格。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地位作用,了解課程的基本內(nèi)容,了解教學的基本要求。
常言道:“親其師信其道?!敝挥挟攲W生由衷的佩服教師時,才能夠激發(fā)內(nèi)在的學習動力。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能夠做到三個“了解”:了解學生的痛點;了解課程的特點;了解專業(yè)的需求點。每一門課程的第一堂課,都特別值得教師的重點關注,在第一堂課的自我介紹中,教師應樹立專家形象,展示科學的態(tài)度,且應回答學生心中的六個疑問,即:“你是誰”“你和其他教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”“我應該佩服你什么”“我為什么聽你講課”“我應該怎樣做”“我為什么照你說的做”。教學應遵循心理學規(guī)律,要善于利用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,而努力克服教師對學生的第一印象。
二是簡化知識設計過渡。并且將復雜問題簡單化,繁雜內(nèi)容結構化,獨立知識關聯(lián)化。比如在講解概率論中泊松分布的均值和方差時,利用二項分布的知識,,趨近于,方差,而很小時, 近似為1,又趨近于,從而。這就將一個復雜晦澀難懂的問題簡單化了。我們也可以將繁雜問題結構化,獨立知識關聯(lián)化,比如統(tǒng)一各類積分的物理背景。對于過渡語句,我們總結了逆命題式、對比式、引導式、遞進式、比喻式、典故式、追求完美式、柳暗花明式、幾何變形式等句式。
三是巧用語言,注重感受。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:“語言不是蜜,但可以黏住學生”。優(yōu)秀的教師擅于言傳身教,每一句話都引人深思,引發(fā)共鳴,教師更像是精神廚師,而在這個角度上,教育就像制作佳肴,教師要善加調(diào)料。例如在課堂上少使用“你們”,而多使用“我們”,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;少指出“誰是錯誤的愚蠢的”,而多引導“誰是正確的明智的”,等等。
事實上,課堂教學的本質也是一種溝通,而溝通的目的是達成共識,而非宣泄情緒。溝通的標準是使對方增加力量、增加選擇。溝通的對錯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效果,溝通的效果由學生決定,卻可以受教師的影響。要關注學生的感受,多用關系的語言,少用對錯的語言。
關注適應性,注重教學的效果
關注適應性,就是要適應專業(yè)的要求,適應發(fā)展的需求,適應學生的認知規(guī)律。對于一堂好課,要盡量做到“內(nèi)容精、事例新、方法活、語言巧、手段優(yōu)、總結靚”。
適應專業(yè)的要求,就是要從專業(yè)培養(yǎng)目標出發(fā),明確課程的目標,從而確定教學的內(nèi)容和要求,接下來明確對學生的考核標準,最后再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進程。
適應學生的發(fā)展需求,就是要培養(yǎng)學生的能力,包括終身學習能力、猜測推理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數(shù)學建模能力。就是要深化落實課程的高階性,但高階性與適應性并不矛盾。這里必須明確一個意識:難不等于高階。高階性指的是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,高階并不排斥適應性。布魯姆曾提出知識目標的分類法,主要包括“識記”“理解”“應用”“分析”“比較”和“創(chuàng)新”。所謂高階性,就是對任何知識點都盡量達到更高的階層。對應于每一層次,教師應做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感官刺激、實例講解、案例分析、提出開放性問題、引導學生小組討論、綜合提出數(shù)學建模問題等。
適應認知規(guī)律,就是要遵循心理規(guī)律,優(yōu)化教學方法,指導學習方法。
遵循心理規(guī)律,就是應用規(guī)律,增強效果。比如遵循首因效應,利用他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,克服自己對他人的第一印象;遵循光環(huán)效應,樹立專家形象,以科學的態(tài)度,克服唯專家論;分清感官類型,采取不同教學方法;克服知識詛咒,關注學生接受能力。
優(yōu)化教學方法,就是要采取數(shù)形結合等方法實現(xiàn)直觀化;設計銜接過渡等方法實現(xiàn)自然化;將抽象理論具體化。
關于指導學習方法,這里最提倡三種學習方法,一是費曼學習法,即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知識教給“別人”,該方法學習效果顯著,因為學生聽過的只有印象,讀過的才能認識,而寫過的會被記住,教過的才算真知,這是著名物理學家、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總結的一種學習法,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作輸出學習法;二是綜合學習法,即隨時隨機復習以前的知識,把零碎知識放在整體里學習,這是美國十幾位心理學家、教師、教練等通過十年實驗得出的一種學習法;三是復盤學習法,即定期復習所學知識,然后將知識機構化,用思維導圖展示出來,這是我個人總結的一種學習法。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,作為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提煉總結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。
總的來說,教學設計應回歸到關注三性,即:強化思想性——時刻牢記教育使命;增加粘性——靈活應用教學藝術;關注適應性——最終回歸教學效果。
需要說明的是,這些想法只是自己教學工作的感悟和體會,僅為經(jīng)驗之談,而且所有觀點都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,未必適合所有教師所有課堂,僅僅希望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。?? ? ??